En

让中国制造企业以强取胜

来源: 发布时间:2008 / 07 / 04
作为精益研发概念的提出者和坚定的推行者,安世亚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制造业研发信息化领域显然走在了前列。近日,就精益研发的理念、平台应用及市场开拓的有关话题,《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记者采访了安世亚太副总裁田锋。

精益研发:为产品进化助力


《机》:我国正面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挑战,作为长期为制造业提供软件服务的优秀软件厂商,安世亚太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制造业?公司有什么发展战略来应对这种转变?

田:从去年开始,“中国制造”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从食品到玩具,从牙膏到轮胎,“Made in China”被不断打上问号,这使得还没有摆脱低质、低价阴影的“中国制造”面临着更大的阴霾。

在批评和质疑尚未停歇,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订单骤降,新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带来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再加之不断攀升的汇率和原材料价格,以及紧缩的信贷政策,使得“中国制造”仰仗的价格优势迅速丧失,吞噬着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

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来说,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似乎已经从一个“最好去做的事情”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精益研发战略正是在中国制造业的这种危机之下诞生的,用以帮助用户企业走出困境。企业通过精益研发的手段,向市场提供差异化(创新)的、性能优越、品质精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突破只能靠价格格斗来获取微利的局面。健康的制造企业应该是以强取胜,而不是以多取胜。

《机》:安世亚太用“协同仿真”、“创新设计”、“质量设计”这三个词诠释了“精益研发”这一概念,并推出了相应的产品。那么,这三大子平台是如何确定的?它们在整个PERA平台中分别体现出什么价值?精益研发平台PERA和去年发布的PERA2007有何区别与联系?

田:我们认为,自主研发高价值的产品,必须让自己的产品不断进化。我们知道一些常规产品设计工具,CAD/CAM/CAPP/PDM等等,这些技术帮助PLM打通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研发流程,但仅此而已,在产品进化与提升方面的贡献甚微。产品要进化,必须逐步上一系列台阶,在台阶的攀升过程中,三项技术很重要:

第一项是协同仿真,通过定量分析手段,可以优化产品性能;
第二项是创新设计,通过定性分析手段,突破研发瓶颈;
第三项是质量设计,通过统计分析技术,提升产品品质。
我们正是看到了自主研发的这些特点,才选择了“协同仿真”、“创新设计”、“质量设计”这三大技术而发展了“精益研发”技术。

PERA2007是精益研发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当时只包含了其中的一个“协同仿真”PERA.Simulation模块。今年将发布PERA2008,将包括另外两大模块:“创新设计”子平台PERA.Innovation和“质量设计”子平台PERA.Quality。


PERA:安世亚太的新舞台

《机》:PERA平台的推出,对安世亚太公司来说,有何重要意义?应该如何描述安世亚太今后的发展方向?

田:PERA平台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尤其是研发信息化技术进入了“中国定义”时代。过去由国际厂商主导的PLM技术很好地将产品全生命流程打通,帮助人们并行与协同地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活动。但研究表明,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研发虽然只占产品整个成本的5%,但它却对产品产生70%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成本、利润、质量、性能等。所以,我们认为,谁能充分挖掘出研发环节中隐藏的巨大潜力,谁将成为同类产品的佼佼者。产品研发这样一个非常环节,PLM却把它与其他环节“平等”对待。这对用户来说可能造成极大损失,但对我们来说是完善和创新的机会,我们抓住了这个关键的空白。我们提出通过精益研发的技术与平台手段,将这个环节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种显著价值将会颠覆人们对研发信息化产品的价值判断,将会引发制造业关于研发信息化技术标准的重新定义。那时候,以安世亚太为代表的中国信息化技术产业将为产品研发信息化技术和应用建立新标准,也将会引领国际研发信息化技术的方向。

《机》:最近,ANSYS公司与安世亚太延拓了代理合作关系,双方将进行长期稳固的合作。安世亚太发展到今天, ANSYS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PERA平台推出后,安世亚太与ANSYS公司以及其他CAE公司的竞合关系会不会有所改变?市场格局是否会重新划分?

田:ANSYS是安世亚太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在安世亚太的发展道路上,ANSYS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NSYS公司是一家世界优秀的工程仿真技术公司,拥有优秀的管理、技术和产品。和这样的良师益友合作,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双方的双赢合作已经成了业界的典范。我公司在和众多像ANSYS这样优秀公司的合作中,基于对中国市场及用户需求的理解,在产品发展理念上形成独特的观点,这对ANSYS公司来说是非常看重的。在一次渠道大会上,ANSYS公司总裁说,安世亚太是一家可以与之分享经营与产品发展理念的公司。

PERA平台的推出不会改变我们与这些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如果说有改变,只会变得更加密切。以ANSYS公司为代表的合作伙伴致力于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而PERA平台中的协同仿真技术则致力于仿真技术与用户研发流程的融合。这两种技术完全是互补的关系,一方的良好发展会促进另一方的发展。PERA的其他两项技术——创新设计与质量设计,与ANSYS公司的长远发展路线在技术上更是相互补充。将来,ANSYS的国际代理渠道也许就是PERA的代理渠道。

谈到市场格局,改变是一定的。国际上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而且会越来越快。产业与市场的过分离散不利于产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资源的相对集中才能确保产业走向高端。在未来,中国研发信息化产业和市场将凝聚成几个数量有限但能量巨大的集团,形成良性竞合局面,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


《机》:作为一个生产研发的平台软件来讲,除了面临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外,是否也面临管理类软件、基础数据类软件、硬件供应商等上下游厂商的资源整合问题?贵公司在这方面如何应对?

田:毋庸置疑,互补产业之间的合作是重要的。竞争是压力,合作是动力。这些产业的确都是我们需要紧密合作的对象。我们一直和这些厂商进行各个角度的接触。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做好自己的核心平台,然后相互建立协议和接口,确保大家的平台在用户那里形成一个协同化平台。实施方面的合作也很重要,建立一个中国研发平台联盟也许是必要的。


推广:源自实践,回归实践


《机》:在精益研发技术大会上,有企业工程师告诉记者,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协同仿真、创新设计和质量设计都有所涉及,但是他们并没有划分得很清晰,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分清。针对这种情况,安世亚太将如何对客户进行PERA新平台的推广?能否介绍一下,安世亚太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战略?

田:我同意这位企业工程师的观点。不管用户在使用多少种研发工具和技术,他们面临的产品总是同一个,研发技术的作用对象是同一个工业产品,因此把这些技术截然分开是不正确的。它们各有不同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又是相互协同的。这正是我们要把协同仿真、创新设计和质量设计三项技术整合到同一个平台的原因,所满足的正是来自用户的协同需求。

在精益研发平台PERA推广方面,我们本着“源自实践,回归实践”策略,每项开发的技术都是在用户的需求牵引下产生的,这些技术开发的一定进展,都会返回到用户现场进行测试,获得用户的评价。研发的过程就是推广的过程。

另外,刚刚结束的精益研发巡展、即将举行的一系列精益研发专家论坛、精益研发年会、各大媒体上建立的精益研发专栏,都是推广精益研发理念的好方法。

行业专家也是我们沟通的重要对象。这些专家与中国的企业具有深入的合作,与本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我们的了解有助于这个先进理念更快地到达客户心中。他们掌握了中国和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信息,他们对我们的理解和指导,将对我们的产品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仍然是我们公司重要的传播阵地,精益研发今后将是我们高校活动的传播重点。


《机》:听说安世亚太在香港也有相应的市场活动,那么,能否介绍一下安世亚太在香港地区的发展情况?跟内地相比,香港市场体现出怎样的特征?公司针对这些特点,打算如何去开拓这块市场?

田:香港的电子、电器、机械、玩具、汽车零部件、高校等行业是我们产品的主要应用行业。这不是个很大的地区,工业也不是主要产业,但他们在研发技术方面善于与国际接轨,应用水平不亚于中国其他地区。香港的高校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对香港工业的研发技术有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我们和他们的联系很多,经常和他们合作开展技术讲座活动,很受香港客户的欢迎,对我们的业务开拓也很有作用。


《机》:除九城巡展之外,贵公司围绕“精益研发”,近期还有哪些活动,特别是针对机械制造业领域?

田:精益研发不仅是我公司的理念,更是中国制造业的理念,我们愿意把这个理念与中国制造行业的企业、专家、政府以及媒体共享,共同研讨这个话题。在我们最近与客户、专家和政府人士的沟通中,精益研发得到非常好的评价,都认为在中国制造业走到今天,这个理念和技术的推出非常合时宜,似乎就是为突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局而提出的,相信会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这个话题也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计划,在随后的三个季度中,我们将召开4~6次专家研讨会,请各行业的专家共同探讨这个理念与技术对企业的价值。在今年的第四季度,我们计划再召开一次大范围的精益研发技术大会,进行更高阔的探讨。在这些活动中,一定有众多的机械行业的专家参与。在合适的时机,我们有可能召开一次机械行业的专家研讨会。